你以為澳洲的教育有公平競爭?
輸在起跑線上,不只是國內的父母所擔心的了!澳大利亞對於教育也是有階層劃分的!
沒有錢就不要談公平競爭.馬太效應發酵在現今飛速發展的社會裡.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資源和財富只向少數人靠攏,任何時候只要有族群的存在就會有階層的差異.階層的劃分本質就是權力,財富,智慧的分配. 素質教育越到高層次越可能是一個奢侈品,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享受.貧窮已成了教育的”原罪”.
澳洲教育資源有限
澳大利亞也有學區房,在首府城市中心區域土地寸土寸金,周邊也片佈了打著學區房的高價公寓樓,同時意味著周邊學齡兒數量的飆升. 澳大利亞目前有兩類由公共財政補貼但又截然不同的學校,即公立學校及私立學校.公立學校絕大部分的開支均由政府財政支持(部分自願捐助除外),前提時必須接納所有想要入學的學生. 私立學校(包含基督教和其他教會學校/獨立學校)同樣可以獲得政府的資金補貼外,這類學校的收費標準更不受政府所管轄,甚至可以舉債進行工程建設使用政府補貼去進行還債. 就ICSEA(由學生家庭背景情況評分,分數越高整體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越好)水準而言,這些私立學校不僅可以選擇學生更可以合法拒絕學生入學,擁有反歧視法規豁免權,並不受<資訊自由法>約束. 因此公立學校就成了劣勢學生的主要入學機構.
澳洲中產階級華人家長的焦慮
重視教育並不只是華人家長的偏執,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性現象; 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壁壘在不斷地加高技術的進步並且加速階層的洗牌和分化,底層階級難以翻身.保持足夠強的學習能力是保持在階層的關鍵,實際上澳洲本地多數人高中畢業後就工作了,或者上個社區大學,學點應用性的技能. 對澳洲人來說,只要保證精英族群足夠強大,整個澳大利亞就可以繼續前行.至於他們的卡車司機,服務生,農民,工人是什麼教育資質又如何呢?!
公立學校只提供有限的基本教育,想要成為精英就要從市場上額外配購,買不起的人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西方教育其實是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的完成了社會階級的劃分!一個不去輔導班,不花錢學習才藝或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閱歷的孩子,是很難進入名牌大學的.想要晉升社會精英,不只需要自律,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的更多社會資源都只是標配.政府雖然曾表示修改公立學校及私立學校的補貼配比但至今仍然沒有落實這個提案,對於教育資源不公的現狀並不會起到本質的改變.
本文摘自華友周報
Liked this video?
Subscribe to channel AMECLatest Articles
- Career Path
- Living in Australia
- Migrate to Taiwan
- Migration News
- Study Options
- Testimonials
- Travel in AUS